備考十論
2025-08-11

學習不能只有輸入,輸出才是理解的起點。

 


「老師,我都有看過申論題的詳解,可是為什麼輪到我自己寫,還是寫不出來?」

這句話,是我最常從學生口中聽到的挫折。很多人以為,看過別人的申論作答,就等於自己學會了。但當真的提筆時,才發現腦中一片空白,連第一句都不知道怎麼開頭。

這不是你的錯,而是學習方式錯了。


閱讀是一種假象,書寫才是真正的理解

閱讀詳解時,大腦處於「被動接收」的狀態,看似懂了、記住了,其實只是短暫的熟悉感,並沒有深層的理解。

就像你聽別人彈鋼琴時,旋律很順,節奏很清楚,看起來一切都「好像很簡單」。可是當你真正坐上琴凳、按下琴鍵時,才發現手指完全跟不上。大腦懂了,但身體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始。

申論題也是如此。看過題目與詳解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學習是:能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,自己寫出邏輯清楚、有重點的答案。這個能力,只能透過「動筆」來建立。


書寫,是一種主動建構記憶的過程

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,透過「輸出」學習,例如自己寫一遍、教別人、口頭解釋,這樣的記憶效果比單純閱讀更牢固好幾倍。

因為輸出時,大腦需要組織、重組、比對、選擇用語,這些過程會讓知識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。

其中一個很實用的方法,就是費曼學習法(Feynman Technique):

  1. 選一個你想掌握的概念。
  2. 假設對方完全沒有背景知識,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給他聽。
  3. 發現自己卡住或解釋不順的地方,代表那部分還不夠懂。
  4. 回去查資料、補足理解,直到能流暢又簡單地解釋。

這種方式,會迫使你拆解知識、重組邏輯、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次。
重點不是「記得別人的說法」,而是「轉化成你自己的語言」。


重點筆記,不是你的知識,而是別人的思考結果

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所謂的「重點筆記」,有些是補習班販售的,有些是學長姐分享的版本,看起來好像整理得很清楚,讀起來也很省力,但這些文件其實都是建立在別人的思維方式上,不一定通通適合你。每個人的理解與記憶路徑不同,直接看別人的筆記,也許當下覺得「整理得不錯」,但你真的能在看完這些筆記後,將觀念完整解釋出來嗎?

知識的核心,不是抄別人的結果,而是透過自己的練習與輸出,把觀念轉化為你能掌握的內容。

就像我在生理學課上提過的「主動免疫」:真正能長久存在體內的免疫力,不是別人給你的抗體,而是你自己產生的抗體。看詳解或筆記,好比打針注射抗體,快速但短暫;而寫題、查資料、建構自己的邏輯,就像自己訓練免疫系統,雖然辛苦,卻能換來屬於自己的理解與實力。

輸出雖然辛苦,但那是你「親手養出」的實力,沒有人能拿走。


申論題的價值,不只在於答案,而在於你找出漏洞的過程

每一次書寫,都是一次和自己的對話。你會發現自己卡在哪一段、哪個名詞說不清楚、哪個段落缺乏邏輯。

這些發現,比看十遍詳解更有價值。

而且,只有你動筆寫過、被批改過,才會知道自己在表達上是否有落差,是否真的能在考場三十分鐘內完成一篇有邏輯、有重點的答案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對學生說:「不要怕寫錯,錯了才有機會改進。」

國考不只是背知識,而是一場輸出的考試。如果平常不練習輸出,要怎麼期待在考場上寫得出好答案?


多看一篇詳解,不如多寫一題練習

我知道,書寫需要時間,也需要勇氣,但我更相信,當你願意多寫一題,多讓自己的腦袋真正運轉起來,這時的你,才可以慢慢將學習的一切,轉化為自己真正的實力。

別再讓學習只停在「我好像懂」。
拿起筆,寫下你的第一句話。哪怕寫錯了,你也已經比昨天更進步了。


💬 思考一下:

你最近那份筆記,是你自己整理的嗎?還是你只是默默抄下別人的理解?

立即分享:
下一篇文章
 吳柏鴻

吳柏鴻

營養師Mr.K本人。一個熱情洋溢,充滿活力的臺南人。現為Mr.K營養師國考備戰平台創辦人兼全科目講師。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