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考十論
2025-08-11

講義薄不代表內容淺,濃縮重點才是高手的修煉。

 


「老師,你的講義怎麼這麼薄?這樣真的有教完整嗎?」

我能理解這背後的不安感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總以為「多就是好」、「厚就是完整」、「越豐富代表越專業」。

但事實上,真正有經過設計的學習資源,從來不是靠堆字數來展現價值。


講義厚,不一定全都用得上

傳統補習班的講義,動輒三、四百頁。乍看之下超豐富、超詳細,實際上卻常充滿大量非重點的冗句、重複的機制圖,甚至只是把教科書內容原封不動搬進來,只為了「看起來很厚」。

這樣的講義,往往只是把所有可能的被命題的內容全數塞進來,卻沒有告訴你,哪些才是你真正該記得、該掌握的核心。


精簡,代表取捨與設計

我一直相信,講義不是資訊的堆疊,而是學習路線的設計。

在編寫講義時,我的首要思考不是「如何讓教材變得很豐富」,而是「如何讓教材能夠幫助我的課堂進行,以及協助學生思考」。在這樣的思維下,我從來不會把教材當作是主軸,而只是輔助學習的工具。

這樣的取捨過程,比你想像的更耗時。我曾為了一張機制圖的內容,反覆跟團隊成員討論,該呈現什麼,該刪除什麼,在透過課堂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整,只為了讓學生能在10秒鐘釐清學習重點,而不是花10分鐘還在內容中迷失自我。

精簡,不是省工,而是多花時間,把你該學的內容整理得更清楚、更有效率。


精簡,是為了把時間還給你自己

許多人以為,老師講得越多、講義越厚,就越有價值。

但實際上,這樣的講義設計,只會讓學生再花費大量時間,去「整理老師整理過的內容」。這將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:寫題目、訂正錯誤、內化觀念。

我設計講義的初心,從來不是「塞滿紙張」,而是讓學生「一目了然」。因為我們已經完成了繁複的整理,可以讓學生把更多時間花在練習與應用,而不是陷在資料堆裡掙扎。


真正的專業,是化複雜為簡單

很多老師習慣用大量內容來證明專業,但我認為,真正的專業,不是講得越複雜越厲害,而是能把難的東西講得簡單,讓學生真正聽得懂。

如同白居易作詩,老嫗能解。

講義也是如此。精簡不是簡單,更不是不完整,而是經過濃縮、重組與邏輯設計的成果。你手上那份看似輕薄的講義,背後其實是我們反覆凝鍊所做出的選擇與判斷。


用看的安心,不如學得紮實

如果你曾拿過一本厚到讀不完的講義,就會明白,學習從來不是「看起來有讀書」,而是「真的吸收得了」的過程。

我希望你翻開講義的那一刻,感受到的不是「也太厚了吧!」,而是「我看得懂、我抓得到重點」。因為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來自你看了多少頁,而是能理解它、消化它、內化它,最後在考場上寫出屬於自己的分數。

這,才是學習設計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

💬 思考一下:

你目前所使用的教材,是幫你聚焦重點,還是將你淹沒在資訊海?

立即分享:
下一篇文章
 吳柏鴻

吳柏鴻

營養師Mr.K本人。一個熱情洋溢,充滿活力的臺南人。現為Mr.K營養師國考備戰平台創辦人兼全科目講師。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