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考觀念的學習,千萬不要變成抄書比賽。
你是否曾在傳統補習班上課時,忙著填寫一大堆空格?
明明整堂課都在認真抄筆記,下課卻突然一片空白:「我剛剛到底學了什麼?」
這不是你不專心,而是填空式講義本身,就讓人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。它讓你忙著抄,卻忘了思考;動了手,卻沒啟動大腦。
我不是反對做筆記,而是想提醒你:
如果你只是機械地把空格填滿,那和真正學會一個觀念,完全是兩回事。
把學習變成抄寫練習,是對時間的浪費
許多補習班喜歡使用大量填空講義,每段重點都挖空,讓學生邊聽邊寫。表面上看起來「很有參與感」,但實際上卻讓大腦進入低能量運作模式。
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「老師講到哪一題?這個空格該填什麼字?」的同時,你沒有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寫,也沒有去理解這句話的邏輯。你只是追著填空節奏走,而不是讓知識進到腦中。
我看過太多學生,筆記寫得密密麻麻,填空填的很認真,但要他解釋一個概念,卻往往開不了口。這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用了錯的方法。
真正有效的學習,不是把別人的話抄下來,而是理解之後,能自己說出來、寫出來。在備考的過程,不妨試著問問自己:如果把講義收起來,我能不能自己畫出這個流程圖?我能不能清楚解釋這個名詞的意義?
如果你還沒辦法做到,代表你目前的學習,只是把別人的內容記下來,還沒讓它內化成屬於自己的實力。
為什麼我選擇不做填空式講義?
很多第一次來上我課的學生都會問:「老師,怎麼講義都是整篇整理好的?」
因為我不希望你花時間在「補空格」,而是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在聽懂邏輯與前後關係。
課堂講義的目的是為了輔助學習,你可以專心聽講、紀錄關鍵字、書寫自己的思考,而不是像抄作業一樣把每一個既定的文字進行填寫。
學習是為了讓你擁有輸出的能力,而不是用填空虛應故事。那種「抄完很安心」的感覺,往往是學習最大的假象。
主動學習,才會有長久記憶
當你用自己的方式去標記、理解、重述一段觀念時,大腦才會啟動「轉化」與「連結」的過程。這種主動加工,才能把知識從短期記憶,變成你能隨時提取的長期記憶。
就像做重量訓練,只看教學影片,或是口頭記憶步驟是絕對沒用的,你要學習動作要領、用空槓反覆練習、時刻矯正動作、並逐步遞進重量,才能真正擁有訓練的成效。
學習不該只是坐在那裡抄寫,就像健身不該只是看影片一樣。你要練習、矯正、重複,知識才會住進腦袋裡。
把時間花在理解,而不是抄寫
如果你曾經為了一份份填空講義花了許多時間,我想告訴你:你值得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學習。
把時間留給理解、串連、思考、練習,而不是盲目抄寫。別讓你的熱情,被無窮無盡的空格所淹沒。
💬 思考一下:
如果把講義收起來,你還記得剛剛學了什麼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