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學生願意敞開心房,才能讓學習真正的發生。
「老師,我有點不太敢問你問題,怕問得太簡單你會覺得我很笨。」
「這題其實不會很久了,但之前補習班的老師都不太回訊息,我就一直放著...」
這些話,我在這幾年聽過太多次。
每次聽見,我都覺得很心疼。
我一直相信,學習的前提,不是知識的傳授,而是信任的建立。
如果學生害怕提問、無法開口表達困惑,那就算老師講得再多、課程設計再完整,也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腦袋,更別說進入他們的心裡。
傳統補習班,師生間隔著一面牆
傳統補習班的運行結構,本質上就是一個單向輸出服務的模式:老師在講台上一口氣講一整天,下課後便旋即離開,學生回家後若有疑問,也無法找到能即時提問的管道。久而久之,學生開始習慣「有疑問就自己硬背」,甚至乾脆放棄那一題、不再深究。
在這樣的環境裡,學習變成一場孤軍奮戰,明明有報名課程,卻感受不到被真正看見。而這時,學生要的往往不是更多資料或更長的時數,而是一個願意回應他的人。
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,而是能與你面對面的人
在我的課堂裡,學生與我的距離是非常近的。我們會在課前聊聊一些生活的瑣事,相互抱怨著工作的蠢事,甚至相約去咖啡館讀書與解題。我個人有一點臉盲,但只要是實體到班的學生,我都會盡量叫出他們的名字,以便我能真正的與之互動。
這樣的氛圍也讓實體班的學員產生了不小的化學反應:有時新生剛進班,都還沒輪到我開口,比較早入班上課的學員們便會主動跟新生互動,最後變成朋友。有時候我還沒進教室,在遠遠的就聽到教室內大家熱情的話語,這樣的氛圍,在補教界幾乎是不可能的存在。
當然,這樣的信任,不是一蹴可幾。
一開始有些學生會偷偷看影片、躲在角落不提問,但當他們發現這裡真的有人會聽、會記得他們的名字、會在他問問題時露出真心的笑,那種緊繃才會一點一滴地鬆開。
教學,不只是老師願意靠近學生,更是讓學生願意慢慢靠近老師。
真正的教學,是走進學生的世界
我曾遇過一位學生,考試成績長期不上不下,對自己很沒信心。
有一次下課後,他輕聲問我:「老師,我是不是不適合考營養師啊?」
我們那天聊了很久,不只聊考試,也聊他的學習挫折、家庭期待,以及對未來的迷惘。在這過程,我沒有給他一份「成功公式」,而是靜靜地跟他一起處理情緒,陪他分析問題、找方法,讓他能有空間喘口氣,聽聽自己的內心。
後來他真的考上了,話筒的一端是他一面哽咽,一面斷斷續續地說:「我很感謝這段期間你的教學,但我更感謝的是那一晚,你聽著我語無倫次的宣洩自己的情緒,你讓我好安心。」
我在聽筒的一端笑了笑,我很確定,教學從來不是只是灌輸知識,更重要的,其實是傾聽與陪伴。
學習需要溫度,才有機會長成自己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學生不缺資源,也不缺內容,他們缺的,是被理解、被關注、被即時回應的學習體驗。
補教的本質,不該只是「把東西教完」,而是「幫助一個人真的學會」。而這件事,只有在彼此信任、互動順暢的空間裡,才有可能發生。
我希望我的課,不只是讓你會考題,更是讓你學會相信自己。
你的問題不會太簡單、你的疑惑值得被聽見、你的努力我都看得見。
陪伴,是最溫柔但也最強大的力量
我的課堂,永遠充滿笑聲、互動和溫度。
因為我知道,當你不再把老師當成高高在上的存在,當你不再懷抱著戒心接近老師,學習的旅程才真正開始。
補習班不該只是販售知識的地方,而應該是有人陪伴、有回應、有方向的學習空間。當學生能放心地錯、勇敢地問、主動去學,他們的吸收效率與解題能力,自然會大幅提升。因為真正的進步,不是來自更多的資源,而是來自一個安心的空間。
而我想做的,就是成為那個陪你一起走過備考路的人。
不只是老師,更是你背後的夥伴。
💬 思考一下:
你現在正在學習的地方,是讓你覺得安心的嗎?你真的能放心提問、放心做錯嗎?